泰安地区,在成婚的不同阶段,要用不同的婚帖。帖的式样,虽然有一定的格式,但使用起来的简有繁。不论怎样省略,中要住纲就可以了,何为纲呢?即主家的姓名、结婚日期、贺喜日子,只要明确这几点,其他文词都是些衬托。俗话说,“瓦匠怕垒角,铁匠怕打钉,木匠怕砍楔,先生怕写帖”。下面的各种帖式均直接采录自民间。
请媒人帖
谨占某月某日肃具豆觞
敬希。
文 礼聆
柯教性冀
届期光临不胜欣喜之至
右
启
×月志某翁某老先生台下
眷弟某某顿首拜
请女家看日子帖
谨某月某日恪具豆觞奉迎
台同共定良辰
届期光临
曷胜欣感
右
启
×月志某翁先生大人台下
姻眷弟某某顿首拜
定 亲 书
伏以
姻缘虽有天定 合作须凭人言
两家六礼未备 媒月予达寸函
恭维
×号先生之×令郎与×号先生×
令爱
愿效秦晋之友
订作朱陈之好
共结丝罗之固
求偕琴瑟之调
余不揣酒以作伐
×年岁次×月×浣 之吉
添水××顿首拜
男 家 聘 启(首帽)
伏以
惠蒙冰语,不弃寒微许以令爱,
与×××为百年配偶,愧无兰田美玉,
幸牵朱幔红丝,恭布徵忱。
伏乞
丙鉴
右
启
×翁亲家大人阁下
(次幅)
姻眷弟××薰沐顿首拜
乾造×年×月×日时生
呈
览 时
×年×月×浣 之吉
女 家 聘 启(首封)
伏以
瑶函特赐,德叨?荫,许以令郎
与××为寒舍楣知葑之不遗益笃古妙
燕莺萝之上,附更缔新欣用申舞奉迎
答
覆
启
大姻望×志家亲大人阁下
(次幅)
姻眷弟××薰沐顿首拜
坤造×年×月×日时生
呈
览
时
×年×月×浣 之吉
娶亲花烛礼
谨具
花烛成双 宝轿一乘
喜红一端 彩毯全副
高灯×对 宫灯×对
百子花炮 息香满百
礼炮×响 火炯×对
金鼓全副 乐人×名
吉羊×只 喜糕伍元
果盒一对 喜酒×尊
苏饼几抬 福圆×盘
红茶两盘 莲子两盘
松子两盘 枣子两盘
奉申
年家眷×弟×××顿首拜
先生择完婚吉日帖
谨占×月×日洁台喜筵奉迓
台从肃聆
鸿教性冀
届期临曷欣蒙
右
启
大冰监×老大人台下
眷弟×××顿首拜
娶亲请贺喜帖
×月×日小儿完婚
敬备喜筵
恭候
台光
眷弟×××拜
送 添 箱 礼
谨具
奁敬
几佰元
××顿首拜
娶亲辞贺单帖
吉×月×日小儿完婚
贺
眷弟×××拜
嫁女请客单帖
×月×日小女归
洁酌恭候
台光
眷弟×××拜
男家请庚帖
敬请
淑造
眷弟××顿首拜
女家回庚帖
坤命×年 月 日
姻眷弟××顿首
送 嫁 妆
计 开
轿夫八名
物类名称各××
右呈
台览
×村吉具
迎亲投帖
即告奉命
诣 府
迎亲
眷晚生××拜
迎亲礼帖
谨具
腥肴 ×味
酒桌 ×封
奉 申
聘敬
姻眷弟暨男晚生××拜
定鼓乐帖
兹定于×年×月×日用鼓乐八名
某日风雨莫误
×月×日定立
喜帖类一
1、亲家事
×翁×老姻兄
令郎花烛之事
人伦之始
姻愚弟×××顿首拜贺
2、表兄弟婚
兄
××表 花烛之喜
弟
举案齐眉
愚表兄弟×××顿首拜贺
3、女亲家
×老姻嫂
令郎弟×××顿首拜贺
雀屏中目
姻愚弟×××顿首拜贺
4、 幼与长
×翁×老世太伯
令孙花烛之事
康健逢吉
世再晚××顿首拜贺
5、长与幼
奉父命恭贺
兄
×翁表 花烛之喜
弟
开睢起
愚表弟×××顿首拜
6、妻兄弟婚
兄
岳父大人尊前××内
弟
花烛之喜
鸾凤和鸣
愚子婿××顿首拜贺
7、仁兄弟婚
兄
×号×老仁 花烛之喜
弟
德重河洲
贺如弟×××顿首拜
注:(110-119页帖子为
竖版未打)
母党称呼类
外甥孙称外公,愚外甥孙△△△
顿首拜。
外甥媳请外婆,外甥△门△氏端
肃拜。
外甥请外祖称,愚弭甥△△△顿
首拜。
外公请甥孙,外祖△△△拜。
外婆请甥孙妇,外祖母△门△氏
裣衽拜。
甥妇请妗母,甥妇△△△端肃拜。
外甥请舅,愚甥△△△顿首拜。
舅请外甥,愚舅△△△拜。
妗请甥妇,愚妗△氏裣衽拜。
请孙婿,愚岳祖△△△拜。
叔(伯)丈人请侄婿,愚岳叔
(伯)△△△拜。
请女婿,愚岳丈△△△拜。
请表侄婿,愚岳叔(伯)△△△
顿首拜。
姑夫请侄婿,眷生△△△拜。
请甥婿,眷生△△△顿首拜。
请叔(伯)丈人, 愚侄婿△△△
顿首拜。
侄请姑夫,愚内侄△△△顿首拜。
侄妇请姑母,侄妇△门△氏裣衽
拜。
姑夫请侄,眷待生△△△拜。
姑母请侄妇,从△门△氏母裣衽
拜。
表侄请表叔,愚表侄△△△顿首
拜。
表兄请表兄,愚表弟△△△拜。
表兄请表弟,愚表兄△△△拜。
请先生,门生△△△顿首拜。
请学生,友生△△△顿首拜。
现在泰安地区结婚时,用的“谢帖”和 “请帖”都很简单。何为“谢帖”的“请帖”呢?谢帖是表示感谢的书帖,一般的指交情浅,送的添箱钱(俗叫小份子)少,这一类人家,只给他们个谢帖完事。“请帖”的对象是在添箱上花的钱或物比较多,所以用“请帖”,来了之后,上午喝面条,下午坐一遍大酒席。
结婚免不了送礼,送礼要记喜帐,这牵涉到许多称呼,喜帐的称呼:
先生与学生 、教师与门生称“友生”,学生对先生称“门人”,门生对老师称“门生”,门人之人对太教师、学生之子对太老师称“小学生”;长与幼称“眷生”、“眷待生”,“眷侍教生”;幼对长称“晚生”、“眷晚学生”、“眷晚弟”;平辈称“眷弟”、“眷小弟”、“眷教弟”;同窗称“同砚弟”;有世谊称“世弟”、“世侄”;有年谊称“年弟”、“年侄”;出外对乡亲加一乡字;对同姓称“宗末”、“宗生”,若序过酉,且以宗兄弟叔侄之称,皆不可用姓;岳丈对女婿称“眷生”、“愚男”,女婿对岳丈称“子婿”、“门婿”;母舅对外甥称“愚舅”,外甥对母舅称“愚甥”;表亲照尊卑表叔伯弟兄之称,本家叔伯,称“愚伯”,“愚叔”,兄弟侄称“愚兄”、“愚弟”、“愚侄”,都不用姓。现在的称呼,只写新郎与新娘的名字,名下只写结婚留念或纪念;下款只写什么人赠就了之。多数人家,只把喜帐记在帐本上,什么称呼都不写,也不悬挂。